|
日省:(日省注意要深挖自己每一个念头背后的动机)
' n. N: t. T% ~4 L要想真正的入静,一定是已经放下了各种积习执念,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认知里,认知就是识神,总是去感觉,去猜测,这就是不能放下。放下自己的认知,放空自己。
6 B, P5 ?$ W% a$ `8 g: o6 R+ v9 b真正的修行,一定是在红尘中修行,而不是在山林里,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因为,人的心性是在事里修炼的。而不是单纯把自己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心性尚未炼成,就算放到山林里,还是不能彻底静下来。因为,心里尚不圆融,尚未打通,很多没有察觉的心思,心结,都还没打开,这背后有气血的瘀滞,根本是心的妄念还没消解。在事里炼心,能接纳一切人和事,所谓存在即合理,那些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接纳,不沾不滞,不跟不随,它存在一定是有背后的因果在,道学里讲因因相续。然后,真诚忏悔自己所有过错,发心要为众生而修行。如果我们修行只是为了自己要修,那么初心便是错的。因为仍然是自私的,是强调了自我的,是我执。只有为众生而修行,利他而无我,才能真正达到道的境界。
' e- ^- K& ~/ ^+ t5 G自勉!共勉!$ R9 u9 e8 d3 D: L/ Z5 G5 Z
. {5 O! a5 \, s& f; j( a4 u0 V
摘:
# c7 G+ M( I( i6 n. ]戒淫邪,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淫”字的真义。在古文中,“淫”的涵义远比现代人理解的“色情”要宽广。它指的是一种“过度”、“放纵”和“没有节制”的状态。水灾泛滥为“淫雨”,过度的威势为“淫威”,沉溺于某事为“淫乐”。因此,“万恶淫为首”中的“淫”,核心是指欲望的全面失控与泛滥。
3 c3 k" X# o! ^9 U+ a7 Q1 Q为何将“淫”置于“万恶之首”?因为失控的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温床与催化剂。它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旦释放,便会引发连锁反应。人的精力、心神、意志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沉溺于感官的极度享乐,尤其是色欲的放纵时,他的“精、气、神”便会被大量消耗,心智会变得昏沉,判断力会随之下降,意志力会被腐蚀殆尽!!!一个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的人,很难再有心力去追求事业的奋进、学问的深入和品德的修养。“淫”之所以为“首”,在于它的“引领”作用。为了满足无尽的欲望,人会不自觉地走向其他的“恶”。因淫而生贪、因淫而生诳、因淫而生妒、因淫而毁家……; ^' k. k/ I' ~1 T8 A2 i9 n+ q
2 y- A* N" R! A: M1 Y2 a
8 a5 a5 S) E! G2 `9 K2 C. L录: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B/ b. E6 g4 l5 b$ a人欲修大道,成金仙,历亿万年而不坏,下手之初,不可不得其根本。根本为何?即玄关窍也。夫修真炼道,非止一端,岂区区玄关妙窍可尽其蕴哉?盖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人源,断未有无始基而能成绝大之功、不朽之业者。试观天地未开以前,固阗寂无闻也;既辟而后,又浩荡无极矣。谓未开为天根乎?茫荡而无著,固不可以为天根。谓已辟为天根乎?发育而无穷,亦不得指为天根。是根究何在哉?盖在将开未开处也。又观人物未生之时,固渺茫而无象也。既育以后,又繁衍而靡涯矣。谓未生为本乎?溟漠而无状,固不得以为人物之本。谓既育为本乎?变化而靡穷,亦不得视为人物之本。是本果何在哉?亦在将生未生之时也。欲修大道,可不知此一窍而乱作胡为乎?太上示人养道求玄之法,曰“至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其复”。此明修士要得玄关,惟有收敛浮华,一归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至虚之极,守静之笃,自然万象咸空,一真在抱。故《易》曰:“复见其天地之心乎。”又邵子云:“冬至子之半,天根理极微。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此时即天理来复,古人喻为活子时也。又曰:“一阳初发,杳冥冲醒。”此正万物返正,天地来复之机,先天元始祖气,于此大可观矣。但其机甚微,其气甚迅,当前即是,转念则非。不啻石火电光,倾俄间事耳。请观之草木,当其芸芸有象,枝枝叶叶,一任灿烂成章,艳色夺目,俱不足为再造之根,复生之本,惟由发而收,转生为杀,收头结果,各归其根,乃与修士丹头或无异也。归根矣,又由动而返静矣,既返于静,依然复诞降嘉种之初,在物为返本,在人为复命,非异事也。一春一秋,物故者新;一生一杀,花开者谢。是知修士复命之道,亦天地二气之对待,为一气之流行,至平至常之道也。能知常道,即明大道。由此进功,庶不差矣。世之旁门左道,既不知大道根源,又不肯洗心涤虑,原始要终——或炼知觉之性,或修形气之命,或采七金八石以为药,或取童男幼女以为丹,本之既无,道从何得?又况狃于一偏,走入邪径,其究至于损身殒命者多矣。是皆由不知道为常道,以至索隐行怪,履险蹈危,而招凶咎也。惟知道属真常,人人皆有,物物俱足,知之不以为喜,得之不以为奇,如水火之于人,一任取携自如,休休乎虚而能容,物我一视,有廓然大公之心焉。至公无私如此,则与王者。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体天地而立极,合万物以同源,不相隔也,斯非与天为一乎?夫天即道,道即天;天外无道,道外无天。惟天为大,惟王则之;惟道独尊,惟天法之。故人则有生而有死,道则长存而敝。虽至飞升脱壳,亦有殒灭之时。然形虽亡而神不亡,身虽没而气不没。《诗》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其斯之谓欤?是皆从虚极静笃,而观来复之象,乃能如此莫测也。学者可不探其本而妄作招凶哉?太上示人本原上工夫,头脑上学问。此处得力,则无处不得力。学者会得此旨,则恪守规中,绵绵不息,从无而有,自有而无——虽一息之瞬,大道之根本具焉;即终食之间,大道之元始存焉。从此一线微机,采之炼之,渐渐至于蓬勃不可遏抑,皆此一阳所积而成也。纵浩气塞乎天地,阳神贯乎斗牛,何莫非一点真气所累而致乎?学人不得这个真气,但以后天形神为炼,不过如九牛之一毛,沧海之一粟耳,何敢与天地并论乎?惟行此道而与天地同体,乃极亿万年不坏,修道者须认真主脑,采取不失其时可也。
0 W O1 {# a$ G& U% C! O1 G
3 ~/ n. x* c' j G% j6 ^实修:
# n" L w! A" y+ p) y& }早晨静坐30分钟。站式一遍。! |9 i- l2 v" u" s
% ?* t( n5 i. |8 U, I c; G/ I8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