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选自《中国科学技术史》) 英----李约瑟 甲:道教两个来源 现在让我們从儒家的敌手,所謂 “楚狂人”(Madman OF Chhu)和“不負責任的隐土”的观点来观察世界。对于中国思想渊源的形成,道家至少可以說和儒家同样重要。在道教的思想中,哲学和宗教极为有趣地結合在一起,其中包含着原始的科学和方术。这一点对理解中国的科学和技术非常重要。我記得曾在成都听馮友兰博士說过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太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
楚狂接舆是道家隐士一员 道教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战国时的哲学家,他們追求的是自然之道而不是社会之道,因此他們不求在封建帝王的朝廷士供职,而是隐居山野,冥想自然的規律,观察那无穷的自然現象。上面我們談到儒教所謂的 “不負責任的隐士”。其实道学家可以說“从骨子里”感觉到如果不很好地了解自然,就不能像儒家所說的治理好社会。 (不过他們从未能够把这层意思很好地表达出来,因此說他們是“从骨子里”感觉到。)他們攻击“学識”但攻击的是儒家所主张的封建社会的等級和礼仪学識,而不是自然之道的真正学識。儒家讲究“刚”和“驭”,道家反对这种說法,而讲究 “柔”和“順”,这是因为他們在观察自然时所持的是“屈” 和“从”的态度。这种差別下面再分析。 隐士图 第二个来源是古代的薩滿 shaman(即巫)和方士,在很早的时候它們就分別从北方和南方传入中国,便和中国的文化結合起来,以后集中在东北沿海地区,特別是齐国和燕国。这就是所謂的巫和方仙道,代表一种崇拜神鬼的宗教和方术(基本上是薩滿教),和广大的群众密切联系起来,而和儒家所謂国教相对抗。 开始人們也許不容易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这两个因素怎么会结合起来,而形成后来的道教。其实并不难理解,科学和方术在最初期是分不开的。道学家由于着重自然,必然会从对自然的純粹观察走向試驗。这一点以后在炼丹史中再談。炼丹純粹是道教的原始科学。初期的医药学和道教的关系也极密切。从观察自然进而到作实驗,需要体力劳动,于是封建貴族哲学家和以后的士大夫文人就不行了。这样,以高度抽象的老庄哲学为基础、而以炼长生不老丹和冥想阴阳五行的作用为修持方法的道学家和只会画符唸咒殼坛降魔的方士就分不开了。 外丹术 方士和早期的科学家一样,相信人力能够控制自然,而唯理論者却不相信人力能控制自然,这样世界上就分成了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方术和科学直到人类社会相当晚的时期才有可能分开,因为这需要大量的和連續的对条件、怀疑点的实驗,得出真正的和站得住脚的結論。甚至初期的英国皇家学院也感到把科学和方术分开很困难。十六世紀科学通常也称作 “自然魔术”。Kepler被认为是占星术家,甚至牛頓也被称为“最后的魔术家”。的确,直到十七世紀初,现代科学技术誕生后,科学和方术才分家。 (这一点中国的文明没有能够独自攀登。)以上所述也許可以帮助我們理解道家哲学如何和巫术結合,而形成道教。
方士徐福 必需指出,大多数欧洲的翻譯家和作家完全誤解了道家的思想,他們輕视道教,认为道术完全是迷信,道家哲学被說成是純宗教性的神秘論和詩歌。道家思想中科学或 “原始”科学的一面,严重地被忽略,至于道家的政治見解更加受到忽视。不可否认古代的道家思想有很強的宗教神秘論的因素,而道教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历史最英明的作家和詩人。道家并不是简单地不問朝政,如果把話說得好听一些:儒教以伦理教育和法家所主张的威刑政治作斗爭,那末,道家則对整个封建社会进行艰苦、猛烈的攻击。这一点我下面再談。但大多数中西方的道教註释家都忽视了它的反封建这一大特点。道家哲学和巫术之所以結合的另一原因,是薩满(即巫)的特点和远古的民間习俗有密切的联系,而和較为理性的非鬼的对崇敬天和上帝的相敌对。道教虽有宗教和詩意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方术、科学、民主和政治上进步的一面。 下面我要引証一些道家哲学的經典。先談談它們的时代。道德經是公认为中国最深奥最优美的作品,作者“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虚幻的人物之一。人們对他的时代談論得非常多。根据馮友兰的权威观点:史記上說老于是公元前六世紀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这种說法不对。道德經应該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也不会是战国以后,因为韓非子 (公元前233年)評論过它,荀子(公元前268—238)批評过它,以及和庄子(公元前369—286)并提。馮友兰认为司馬迁混淆了历史人物的“李耳”和传說中的人物“老聃”。 在最近的一次討論中,Dubs尝試考証老子的儿子是一位将軍名叫段干宗,生于公元前273年。老子出生于河南某一个貴族家庭, 他拒絕接受传统的世袭职位。后面这一段話有价值,但总的結論是,老子大概生活于公元前四世紀,道德經可能写于公元前三世紀以前一点,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年老的时候和伊壁鳩魯、希諾年青的时候。 第二部伟大的道书是庄子。这部书出现的时代和道德經同时或稍晚。还有两部重要的經典 “列子”和“管子”的时代也很难考证。“列子”的 作者是半传說中的列御寇,它的时代就晚了,可能是前汉,但人們认为它主要是談战国时的事情。
列子御风 最庞杂的要算是管子了,作者是历史人物“管仲”,是稍早于孔字的一位政治家(公元前645年),其实直到公元前300年才由齐国的稷下院編輯成书,其中又收入了后汉的东西。因此引用其中和各家学派相近的部分作为旁証是很好的。“呂氏春秋”和“淮南子”有比較精确的资料,对研究道教的科学方面非常重要。当时的权貴人物呂不韦(公元前235年,与秦始皇有瓜葛)和淮南王刘安(前汉,公元前122年)僱用了一批多少都有些道家色彩的科学家編纂成这两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