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烟斗火机 于 2014-2-8 09:39 编辑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庄子 大宗师)
赏析: 颜回向孔子报告说:“我进步了。” 孔子问:“怎么说?” 颜回说:“我忘掉仁义,没有是非观念了。” 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够。” 过了几天,颜回又来见孔子,报告说:“我进步了。” 孔子问:“怎么说?” 颜回说:“我忘掉礼乐,没有什么规范了。” 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够。” 又过了几天,颜回再次向孔子报告:“我进步了。” 孔子还是问:“怎么说?” 颜回说:“我坐忘了。” 孔子一听,坐不住了,非常惊讶地问:“什么是坐忘呢?” 颜回说:“忘掉了自己身体,忘掉了聪明,把形象和知识统统忘掉,通达于大道,这就是坐忘。” 孔子说:“同于大道,就不会去分别好坏;进入化境,就不会执着恒常。你真的是一个大贤啊。以后我就跟在你后面,你一定要好好地教教我。” 这里借颜回之口说出了庄子的心声,仿佛是他直接与 儒家创始者孔子对话,但是这并不是儒家所真正关注的,相反,儒家所关注的更侧重于现实伦理政治,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子也讲治国,但方式不同,他说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但是到了庄子则越来越有脱离有限现实或者说超越现实的倾向,他以为 “帝王之业,圣人之余事。 ”在《逍遥游》中提出了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总体理念,还刻画了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即 “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很明显这里具有了十分明显的宗教精神,特别是后来,他又在文中论述了高深的有道之人的形象: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这就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深之人,当然他的理想道人的刻画是传承了老子思想的,但庄子以文字阐释其真人形象,则直接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道是可学的,道具有可把握性,其主旨还是劝并教世人修道以及解脱的方法。 “坐忘”这门工夫,见于《庄子·大宗师》。后世的道教讲“坐忘”当作道门秘传,做了很多阐发。比如道教的神仙司马承祯专门写过一篇《坐忘论》,赞扬坐忘是“信道之要”,自称“恭寻经旨而与心法相应者,略成七条,以为修道阶次”,意思是,坐忘之法要按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用来对抗佛教的坐禅理论。虽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但毕竟也是对庄子坐忘的一种发挥,也说明坐忘这门工夫的影响力。 “坐忘”一篇,还可以参详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等内容一起看。虽然,为了方便解说,我们说“坐忘”更像是道家的工夫。但如果剥离外相的差别,我们会发现儒家和道家其实存在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许多地方,儒道的疆界并不十分分明。抛除门派观念,去直接领略圣贤的心法,何乐而不为呢? “坐忘 ”的修道方法,在唐宋两代影响很大,宋代著名诗人 苏轼有《水龙吟》词一首,上阕云: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 赤城居士,龙蟠凤举。清静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向玉霄东望, 蓬莱暗霭,有云驾、骖风驭。 ”意思是自从有了《坐忘论》,人的求道成仙理想,就成为可行的事实,道山绛阙、蓬莱暗霭可望了。宋元以后,道教的 内丹修炼术逐渐发展,并完全代替了外丹术。内丹家们多以精、气、神的理论解释坐忘,使其与 “坐忘 ”相联接。 《道枢 ·坐忘篇下》就称: “忘者,忘万境也,先之以了,诸妄次之,以定其心。定心之上,豁然无复;定心之下,空然无基。触之不动,慧虽生矣,犹未免于阴阳之 陶铸也,必藉夫 金丹以羽化,入于无形,出乎化机之表,然后阴阳为我所制矣。 ”另一方面, “坐忘 ”的修道方法仍然保持着独立而持久的影响。元代道士 姬志真有《跋坐忘图》诗一首,称 “乃公形似橛株拘,坐断遑遑转徙涂。倏忽有无同混沌,乾坤俯仰一蘧庐。忘怀健羡辽东鹤,不肯轻飞 叶县凫。聚块积尘体比拟,寥天大地莫非吾。 ”据诗可知,画中坐忘之人同于混沌,无天无地也无我,其形似同枯株。直至元代, “坐忘 ” 之法,仍为学道之人视为得道成真的要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