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步阳名 于 2015-1-12 20:22 编辑
道家与道教(选自《中国科学技术史》) 英----李约瑟
丙、 水与自然
不能认为古代所有的道学家都像庄周那样英明卓越,或像列子那样有趣,因此要窺探当时思想的原有面貌:我們不得不提到管子第三十九章。这一章讲水是一切事物的原素和变化的根据。这种說法和苏格拉底早期的希腊哲学家的說法相倣,和第一个自然哲学家 Thales of Miletus(公元前585年)的理論相似。管子这部书虽然至汉代才最后告成,以及三十九章的时代不会早于公元前五世紀,但我 认为其中的思想不存在变样的問题。同类型的思想研究同类型的問题,往往会得出同样的結論。
管子第三十九章水地: 1、“地者万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恶、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鳥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內度适也。”
2、“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潤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劇,行也;鮮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見,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3、“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 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牌,咸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腎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视,耳听,心慮。目之所視,非特山陵之見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聞也,察于淑湫;心之所虑,非特知于麤麤也,察于微眇,故修要之精。”
4、“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慮出焉。此乃其精也。精麤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水很接近道
下面說的是荒誕不經的动物,指另一类生物,但在邏輯上很有趣。 5、“伏闇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龟生于水,发之于火,于是为万物先,为祸福正;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蚕蝎,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謂之神,龟与龙伏闇能存而能亡者也。” 下面举的例子屬于宗教方面神鬼的民間传說,形式上模倣山海經,进一步闡明水的作用。 6、“或世見,或世不見者,坐蟡与庆忌。故涸泽数百岁,谷之不徙,水之不绝者生庆忌。庆忌者,其状若人,其长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盖,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报,此涸泽之精也。涸川之精者,生于蟡,蟡者一头而两身,其形若虵,其长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以取魚鳖,此涸川永之精也。”
作者在这里暗示蟡虽不見水,但为水之精,所以仍然有魔力。 7、“是以永之精麤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生人与玉;伏闇能存而亡者,耆龟与龙;或世見,或不見者,蟡与庆忌。故人皆服之,而管子則之;人皆有之,而管子以之。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託者能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恶、賢、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以下一段作者寻求人們的居住地区与个性之間的相互关系。 8、“何以知其然也。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貪麤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果而賊。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圾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諂諛葆詐,巧侫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貞,輕疾而易死。宋之水,輕劲而清,故其民閒易而好正。”
9、“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一則欲不污,民心易則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枢在水。”
上述这一章不但饒有趣味,而且把道家中最好最深的理論和当时各地的思想较好地配合起来。 如果有人对道家的道是指自然規律这一点还有怀疑,那就請他看看伟大而豪放的淮南子第一篇,可惜援引起来太长。这里我只引庄子上一段著名的 “庖丁解牛”来說明“道”不仅泛泛地指一切事物,而是指各种事物特殊和个別的天性和本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驃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会。文惠君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見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見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道大竅,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瓤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养生 焉。” (庄子第三篇)
庖丁解牛意象图
因此可見屠夫解牛的技巧是合于自然規律,无异于星宿的运行。一切事物在道中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李约瑟 附录: 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号“ 十宿道人”、“胜冗子”。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来证明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李约瑟难题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面,李约瑟深感困惑的说:“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就是困扰中国学术界乃至全世界科学史研究者的“李约瑟难题” (本刊将会陆续展开系列探讨,为大家揭开这一谜底。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