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庄子 知北游) 赏析: 一个打造带钩的人,年龄八十岁了,他(制作带钩)细微处不会有遗漏。大司马问他:“您有什么巧?有什么规律?是不是您得道了呀?” 老人说:“在下有自己所坚持的(专精守一)。在下廿岁开始喜好打造带钩,对于其它事物都视而不见,不是带钩就不会仔细看的。这有用的(时间),占据了无用的(时间),因为长期在用,更何况没有无用的(时间)啊!还有什么方面不是为有用的事所使用呢! 是重道轻艺,还是道艺并重,历来是各家对待“道”和“艺”这对矛盾态度的分水岭。《庄子》主张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道艺合一,是庄子技术思想的灵魂。
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上》“臣有守也”条云:《知北游》篇:“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曰:臣有守也。’念孙案:‘守’即‘道’字也。《达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是其明证矣。道字古读若守,故与守通。王氏自注:凡九经中用韵之文,道字皆读若守,楚辞及老庄诸子并同。”秦会稽刻石文“追道高明”。《史记·秦始皇本纪》道作首,首与守同立。《说文》道:所行道也,从首。段注:首者,行所达也,首亦声。“用之者”承“非钩无察”而言。“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承“于物无视”而言。“用之者”,技也,“不用者”,道也。此与庖丁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辞异而义同。“而况乎无用者乎,物孰不资焉”,“无不用”,不用而无不用,犹言无为而无不为。捶钩老人的经验,也是道艺合一。 这篇寓言主要是宣扬只要专心致志,便可得道。 唐 杜甫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 唐 刘禹锡 《绝编生墓表》:“夫权衡所以揣轻重,不为捶钩者设也。” 清 黄鷟来 《雨晴游弘济寺》诗:“捶钩畅玄旨,妙理穷指摘。” |